国产成年综合免费观看,国产亚洲制服免视频,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,男女 久久精品亚洲A

歡迎訪問福建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

歷史搜索:
熱搜詞:

當前位置: 首頁 > 政務公開 > 國資動態 > 國資監管 > 規劃發展

共建共享 共富共美

來源:福建日報 發布時間:2024-06-13 15:41 瀏覽量:{{pvCount}}
相關文章:

——全省深入學習“千萬工程”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側記

 

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故鄉,那里有山有水,還有化不開的鄉愁。

20年來,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推動的“千村示范、萬村整治”工程,從改善生態環境入手,造就了萬千美麗鄉村,造福了萬千農民群眾。

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,學習運用“千村示范、萬村整治”工程經驗,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。

如何推動“千萬工程”經驗在福建落地生根、開花結果?5月27日,全省深入學習“千萬工程”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現場會在漳州市東山縣召開,省市縣黨政“一把手”走田間地頭,看發展變化,聽成功經驗,探尋建設福建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路徑。

“既是一場鄉村振興的推進會,更是一場干部‘振心’的現場會。”參會人員一路走、一路看、一路學、一路想,“晾曬比拼”找差距,“比學趕超”促提升。

縣域統籌 城鄉一體

城與鄉,如同并蒂蓮,花開兩朵,各有芬芳。

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,怎么走?首要的是處理好城鄉關系,以“城鄉一盤棋”理念推進城鄉融合。

5月的東山,海風輕拂,木麻黃搖曳。

參會人員走進東山智慧水務中心,長達10米的大屏幕上,全縣各種水務信息都匯聚在這里,數據實時更新。

“東山是海島縣,淡水資源極為匱乏。”福建水投集團東山水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舜添說,谷文昌老書記在東山工作期間,把興修水利作為重要工作來抓。多年來,東山傳承弘揚谷文昌精神,堅持城鄉統籌、全域覆蓋,2011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,城鄉供水實現“同網同質同價同服務”。2021年,建成全省首個智慧水務系統,全縣城鄉供水管網信息實現“一站式”管理。

“全縣供水管網的壓力、流量、水質,各污水處理站點和設備的運行數據,通過這‘一張網’就可以盡收眼底,甚至哪家哪戶家里漏水、忘關水龍頭、水壓不穩定等,我們也可以做到遠程監控。它就像人的大腦,調動支配一切。”王舜添一邊演示,一邊介紹。

縣域一頭連著城市,一頭連著鄉村,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單元。會場內外,“把縣域作為統籌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的重點”成為共識。

經驗交流中,各地分享城鄉融合如何蹚出新路子——

規劃引領,整體謀劃。南平市以縣域為單元,統籌編制鄉村振興規劃,構建“一帶三沿、百村示范、千村推進”新格局。

以城帶鄉,共建共享。莆田市圍繞木蘭溪流域綜合治理,打造7個鄉村振興重點片區,推進鄉村連片提升改造。2023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.838∶1,走在全省前列。

做強城關,統籌發展。德化縣深入實施“小縣大城關”發展戰略,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,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,城鄉風貌煥然一新。

“全省將統籌城鄉融合發展,構建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格局。”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,我省將以中心城區為龍頭、縣城為紐帶、小城鎮為節點、村莊為支持,推動城鄉產業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。

(下轉第五版)(上接第一版)

去年底,我省制定出臺《關于開展“千村示范引領、萬村共富共美”工程走具有福建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2024—2028年全省平均每年統籌整合資金25.6億元,用五年時間建成鄉村振興示范村1000個以上,帶動全省1.4萬多個村全面振興。到2027年,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.0以內。

做優產業 帶農增收

鄉村要振興,產業是關鍵。

走在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的民宿電商一條街里,多家民宿客來客往,電商直播間里吆喝聲此起彼伏,好不熱鬧。

脫貧致富的澳角漁民,把漁村當景區來打造,用好“海上動物園”等特色旅游資源,提升村莊環境、建設澳角景區,拓寬鄉村旅游、海上物業等增收渠道,發展漁家樂、海上體驗游項目,實現聯村帶農增收。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50萬元,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,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.8萬元。

鄉村振興道路上,如何樹立大農業觀、大食物觀,念好“土”字訣、打好“特”字牌、唱好“產”字歌,成為參會代表共同思考的話題。

立足資源稟賦優勢,同樣靠海的連江縣,錨定向海圖強的方向,加快推進新質生產力“下海”,以工業化思維打造“海上糧倉”。同時,積極打造“世界漁都”城市名片,構建從育苗—養殖—加工—品牌—銷售—餐桌的“一條魚”“一粒鮑”“一根海帶”全產業鏈。

“推動產業發展要因地制宜。”閩侯縣縣長施家雄說,閩侯雖不靠海,但發揮優勢、靠城吃城,圍繞打造閩侯“菜丫好”農業品牌,做大做強金魚、蔬菜、水果、畜禽、食用菌、茶葉等六大特色產業,加快推進區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標志建設,推動農業品牌立起來、走出去。

東山靠海,閩侯靠城,古田縣則靠山。“我們以菌立縣,走好食用菌開發的路子。”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說,當地探索“縣域工廠化”,形成“設施化栽培+社會化服務+工廠化生產”模式,2023年食用菌全產業鏈總產值255億元。

八閩大地上,一個個看似普通的“土特產”正變成增收致富的新引擎,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器。

向美而行 各美其美

在很多人眼中,鄉村帶點“土氣”,而藝術是散發“洋氣”的。當鄉村邂逅藝術,會擦出怎樣的火花?

用柚子皮做漆碗、在石頭上繪畫、筍殼變身工藝品……會議期間,一場名為“藝見鄉韻”的全省民間美術暨鄉村文創展令人印象深刻。

鄉村振興路上,文化和藝術有何作為?

“向云端,山那邊,海里面,真實的我應該走向哪邊……”走進位于東山縣樟塘鎮南埔村的謝謝里“新農人”部落,古厝紅墻綠樹,熟悉的歌聲飄蕩在鄉間小路,讓人不覺慢了腳步。

牛棚變身攝影棚,原本破舊不堪的老宅化身為古琴室、書畫室、手作工作室等。這個新崛起的網紅文化小村讓參會人員眼前一亮。

政府出力、村民出屋、創客出智,南埔村探索以“認養”的方式,引入“新農人”“新創客”“新鄉賢”認領改造古舊老厝,實現了古厝騰籠換鳥、人居環境美美與共、村莊產業華麗轉身。

從“環境美”到“生態美”,從“生態美”到“人文美”,鄉村振興之路,是一條生態文明之路、美麗宜居之路,不僅要注重“美麗顏值”,更要涵養“精神內核”。

“今生戴花,來世漂亮”,在泉州蟳埔,隨處可見慕名而來體驗“簪花香滿頭”的游客。以“簪花圍”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成為帶動當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,原本安靜的小漁村因為“一朵花”熱鬧起來,鄉村振興走出了新路子。

留住鄉愁,不僅要留住青瓦白墻,也要讓老村子的文脈“活”起來。

“自然衣、傳統魂、現代骨”,在永泰嵩口古鎮,通過引進臺灣先進的文創經驗“針灸模式”,經過閩臺鄉建團隊的修復改造、活化利用,昔日的破敗古鎮已“復活”煥新生。

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,有看山望水憶鄉愁的“看頭”、有形式多樣的“玩頭”,讓人有再來一次的“念頭”。

“學習運用‘千萬工程’經驗不能照貓畫虎,不能脫離實際搞‘一刀切’。”省委農辦有關負責人說,學習“千萬工程”經驗必須緊密結合自身實際,因地制宜,循序漸進,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。

附件下載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