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五,陽光正好。記者從羅源高速出口沿盤山路驅車半小時,便抵達羅源縣起步鎮曹垅村,山谷間,護國溪逶迤而過。在曹垅村下游1.5公里處,昌西水庫工程施工現場鏟車往來、工人交織,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。
山壁上,工人正用鐵锨、鐵鎬清理著巖石縫隙。“這是在做壩基處理。”施工方——廈門安能建設有限公司昌西水庫大壩班組隊長王一鳴告訴記者,石縫里有軟弱夾層,要把夾層中的泥掏去1米以上,然后再澆筑高標號混凝土、打上錨桿,使縫隙兩邊的基巖連接成整體,然后才能在其上澆筑混凝土。
在大壩作業面上,來自四川的彝族工人曲比曲衣正向前傾斜身體,全力壓住高壓水槍,用壓力達40兆帕以上的水柱,把混凝土壩面上的浮漿、松散物料和污染體清除,直至微露出粗砂或小石。他的渾身、滿臉都是塵土與水汽,靠近他兩米的范圍,記者的頭上已經開始遭受水泥碎片和水柱不斷的“襲擊”。
“這個工序叫倉面沖毛,然后再清倉——清理工作面,讓下一層澆筑的混凝土能夠結合緊密。”項目負責人,來自云水環境保護(羅源)有限公司的蔡少軍告訴記者,每澆筑30厘米混凝土,就要攤平、碾壓,每一倉最高厚度為3米,完成一倉就要進行沖毛、清倉等備倉工作,才能進行下一倉澆筑。
(下轉第三版) (上接第一版)
“這叫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’,施工全程要控制溫度,否則可能導致混凝土開裂。在福建,夏季由于高溫往往需要停工,所以我們要抓緊冬春時間的施工黃金時間。”蔡少軍說。
倉面沖毛、清倉、預制廊道制安、支模板、鋼筋制安……春節期間,20余名工人和管理人員堅守項目現場,盯牢建設目標不放松。“從羅源霍口水庫到昌西水庫,我們許多工人‘無縫銜接’,已經在羅源縣度過了4年多。”王一鳴說。
羅源昌西水庫是一座多年調節中型水庫,總庫容1191萬立方米,壩頂高程為298.2米,設計洪水位295.24米,控制流域面積24.6平方公里。
“下游人口多、地勢平,臺風季、汛期常年受山洪侵襲。”蔡少軍說,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昌西水庫工程被列入省重點民生工程、省重點項目,概算投資7.2億元。水庫建成后,羅源縣城區、起步鎮的防洪標準將由20年一遇提高到30年一遇;同時滿足城市發展及市民對水源水質的需求。
雖然天氣晴好,但施工現場比山下明顯寒冷許多。“冬季這里的氣溫比市區低4~5℃,且常有大霧。”蔡少軍說,工程自2019年8月開工以來,建設人員在地方政府、水利部門的支持下,克服了料源變更、臺風、交通等不利因素,迎難而上,連續數月晝夜鏖戰,順利完成大壩開挖支護、臨建設施、交通配套等工程。
蔡少軍自豪地說,項目建設至今,接連被評選為“2022年度水利工程標準化示范工地”“2022年度福建省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”,2023年度又以總評分第一名獲評“黨建+標準化”示范工地。